導演在電影中一直打別人臉,但這部片他也沒拍好,BUG很多,編劇一點都不用心,意圖挑起漢人及原住民之對立。
紀錄片可以有自己的觀點,這我同意。劇情片應該是虛構的,這我也同意。但是我不知道這部片是什麼東西。影片開頭寫著:本片劇情為虛構,部份劇情如有雷同純屬巧合。這些字眼是因為打太多人臉,怕日後被告嗎?
電影以原住民於北迴歸線地標表演舞蹈為開場,北迴歸線經過嘉義縣及花蓮縣,故可知本片劇情應該發生於花蓮,惟最後抗爭的新聞報導卻變成台東縣,新聞影片出現「紀者XXX台東報導」。我知道編劇是故意犯這個錯誤的,因為想影射台東縣美麗灣渡假村環評案,這個動機太爛,簡直爛透了,根本讓人無法認同。
依民法父親去世後財產第一順位繼承權為配偶,不知為何土地權狀登記為NAKAW,這固然為了後續劇情鋪路,但是就是不合理。
原住民最自豪的是傳統的文化藝術,舞蹈為其中之一,想必大家不會否認。而在電影中,安排原住民小朋友於北迴歸線地標表演,以賺取遊客的小費,NAKAW甚至還要求土地仲介聖雄一起加入表演行列,因為舞團很缺大人,聖雄只要做做樣子就好了。這場戲完全眨低原住民族的傳統舞蹈,不知為何做此安排。
劇中關於人民幣的笑話也讓人難以苟同,聖雄對NAKAW說:「那麼厲害,那麼小就會賺人民幣」、Sera換完錢知道人民幣的匯率後說:「人民幣好厲害」,這用意是頌揚祖國呢還是眨低原住民呢?笑果十足但是好低級。
劇中Panay對著鄉公所的人說:「資料會被風吹走,怎麼不連鄉公所都被吹走啊?」此外,劇中設計多處Panay與政府機關交涉過程,身為公務員,我不否認公部門行事方式簡直沉痾難起,踢皮球這檔事時有所聞。但是資料不會被風吹走,98年莫拉克風災高雄縣災慘重,包括學校、鄉公所等建築物都受損害,這多資料檔案被洪水沖走或者泡在水裡爛泥裡。大家要知道檔案是放在檔案室裡的,而台灣的檔案室是水泥牆不是童話故事裡的茅草屋,風吹不走的。這個梗一點都不好笑,很惡意。
劇中Panay對於新聞專業有所討論,感覺導演好關心台灣目前新聞編播亂象,但是在劇中的新聞播報詞是這樣寫:「台東縣政府發現該棟建築物環評有問題,要重新啟動環評」,當然,我們知道這又是在影射美麗灣,但這句話從頭到尾都是錯誤的,可悲的是除了環評承辦人員,一般觀眾不懂的,導演成功在觀眾心中植入一個觀念:「環評常常有問題,政府常常重啟環評…。」一邊強調新聞專業倫理,一邊引用假親聞製造假親聞,我只想罵三字經。
土地所有權,導演刻意提到國有地議題,原住民是否有經合法程序取得土地,這涉及歷史資料查證,導演起了個頭,但未詳盡查證真實性,無怪乎劇中登記資料會被風吹走。看了這場戲我的想法是:如果原住民可以合法持有部落土地,那基本上他們一點都不是弱勢,漢人也並不一定是優勢,這是相對的,只是現今社會就是拼命營造出原住民弱勢、部落消失之類的氛圍,讓人看了不舒服。
NAKAW與Panay為了復育水圳起衝突的幾場戲,這是個好議題,處理得宜,可以呈現不同價值觀、表現原住民族面對困境的態度及精神、教導親子溝通方式等等正向效果,但是導演錯過這個機會了,戲劇張力未到最緊崩時,結束了,力道完全不夠,真實生活的衝突並不是那麼單純容易解決的…。
我認為台灣當然要有原住民身份認同之電影作品,這部片中我唯一較能認同的是爺爺這個角色,簡單的動作,台詞不多,但是可以感受到他的堅強及力量。生病仍然到田裡清理水道、不強迫女兒回到故鄉、默默補破網、帶著孫子走進山林訴說祖先如何躲避清兵追殺等、畫出對故鄉的想象等,這些細微的動作也許不被注意,但在觀影時溫暖了我的心。關心族群議題並不一定要製造對立,爺爺才真是最熱愛故鄉的人吧。
總之,這是一部拼命打臉政府打臉漢民族的作品。我在心裡想著:是不是只要選擇的題材正確,符合一般民眾期待,電影內容就可以亂搞一通,亂扣立場對立者帽子呢?這類的國片今年已經不是第一部啊。
推一個,看不出導演到底想講什麼樣的故事,感覺只想討好各種特定立場等族群的想法拼拼湊湊。
回覆刪除